-
太平道乐
( 民间音乐 )
编辑
太平道乐是是河北省邢台市珍稀的传统宗教音乐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道教音乐的"活化石"。它起源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舆论发动过程中,邢台人张角把宣传统治阶级不劳而食、应当人人平等、预言社会要发生大变动的思想和对神的祈禳祷祝一起编成经文,让徒弟们咏诵,为使咏诵韵律整齐化一,开始先加入打击乐,使咏诵有了轻重缓急的节拍,为进一步壮大声势引更多的人接受教理教义,以后又逐渐增加了管弦乐器。
- 中文名:
- 太平道乐
- 类别:
- 民间音乐
- 地 区:
- 河北省邢台市
- 称 谓:
- 世界道教音乐的“活化石”
- 年 份:
- 1800多年
目录
概况
太平道乐的曲谱吸收融合了比太平道创道早三、四十年的“天师道”道乐;特别是中国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素材。邢台中国民间音乐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史记》载,早在商代,这地方就“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为倡优”商纣王在这里设“酒池肉林”、“大聚乐戏于沙丘”,因此,太平道乐表现出独有的地域特色。
古邢台的广宗历来为穷乡僻壤,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使太平道乐受外界文化影响较小,其演奏一直在中国民间打醮、超度亡灵等场合进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演奏太平道乐要有很纯熟的技巧,演练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出徒有“三年管子两年笙、笛箫天天起五更”之说。广宗成熟的乐手大都从十几岁练起,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程度的不为少数。
太平道乐保持着原有古朴的韵律,这是因为乐谱流传下来的均是传统的文字谱,即工尺谱。工尺谱只记写了旋律的音高关系,没有时值和强弱拍的划分标记,所以只能靠师傅口传心授,这是太平道乐没有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和徒弟特别尊敬师傅的原因所在,又因师祖的曲谱在后人的心目中具有神圣性,虽经无数次口授传抄,没有妄自更改,道曲主旋律遗风流韵尚存。
历史
太平道乐从产生至今,在比较闭塞的广宗民间经过1800多年的薪火相传,仍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其独特的古朴的韵律,在国内传统民间音乐及宫观道教音乐中绝无仅有。
太平道乐不同于“正一”派和“全真派”道乐。中国各宫观道院中的演奏,非“全真”即“正一”道乐,而太平道乐独树一帜。太平道乐是在农村,演奏者均是传统民间艺人,追求演奏技艺,因此,演奏水平很高。邢台太平道乐演奏团能演奏演示70多首曲子、8种道舞图案,现流传下来的曲谱主要有《太平十八番》及“三仙曲”《朝天子》、《经堂乐》、《玉芙蓉》等还有大型传统民间舞蹈《抬黄杠》等。
珍稀遗产
道教是中国古有的宗教,道教音乐是中国古老的音乐。大江南北各著名宫观演奏的道曲一是全真派道乐,一是正一派道乐,唯独在太平道的发源地邢台这一带保留着太平道乐,它在国内外始终以稀有夺人。
太平道乐依据教义的内容,曲调的有明亮、高亢、激昂,有的深沉、悲切凄楚,旋律起伏叠宕,幽雅婉转。如曲牌《朝天子》多用于庆曲、朝拜等大型场合,曲调欢快,旋律委婉动听,呈现出热烈欢腾的气氛;《大开门》表达悠远宁静的意境,庄严肃穆,听后有在悠悠白云中飘飘然的感觉;《小风韵》流畅开朗,令人耳目一新;《卷蒹》是在乐曲中徐徐卷起神位前的挂蒹,面对人们对天堂神灵圣仙的膜拜时所吹奏,曲调幽静高雅;反映信徒们祈盼神灵圣仙降世济人、普度众生的愿望和对神仙赐福人间的感激之情时,曲牌《降济》表达得淋淳尽致。
在设蘸布坛等场合,每逢诵经必配以道乐,因此,演奏太平道乐成为道场活动的一种科仪形式。建国以来,在邢台农村最能体现太平道乐音韵的是醮场音乐。它囊括了庆典、祝寿、祭祀、庙观等活动的各种韵律,其用场趋势于民俗化,在庆典、祝寿、祭祀等场合普遍应用,已成为当地民间的一种传统民俗音乐文化。
太平道乐曲谱流传下来的都是文字谱,即工尺谱。工尺谱只记写了旋律中的音高关系,没有时值的强弱拍的划分标记,所以只能靠师傅口传心授,故而太平道乐没有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庆幸的是,师祖的曲谱在后人的心目中具有神圣性,不得妄自更改,因此经过无数次口传抄袭,辗转流传,至今仍保留着古老道曲主旋律的遗风流韵。现保留下来的曲牌尚有100多首,如《迎身旗》、《小凤韵》、《救命食》、《小花园》、《慢板》、《万年花》等。
太平道乐演奏分静乐和动乐两类。静乐在演奏时或坐或立;动乐是边演奏边行进,又称道舞。道舞的音乐效果和舞蹈效果相得益彰,其形式有“剪子股”、“十字梅花”、“三盏灯”、“龙摆尾”、“芝麻开花”等,这些道舞图形均来自儒家的阴阳五行、八方九官、太极等道教信仰。道舞可以单独表演,也可连贯表演,人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
演奏乐器
乐器主要有管、笙、笛、箫、坛鼓、云锣、铛子、铙、钗、磬等。
乐器制作
乐器多为自制。新的科学技术和乐器材料足以使他们的乐器更新为现代化的,但乐师恪守师祖的传统,坚持用天然的材料,手工制作,这与道人崇尚自然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制作管子用当地老红枣木,手工削圆取段儿,用手拉钻打眼儿,烫孔,绕筒镂刻不间断花纹,用液态锡灌注镂空处,既美观又防止断裂。笙的工艺比较复杂,一般由乐器作坊制作,但簧上的六绿(用五色石在铜盘上研磨的粉沫)要根据高低音的需要自己上,还有点蜂蜡调音,都是凭经验进行,有“吹笙容易,点笙难”之说。笛子和箫的制作,选竹、开孔、调音,也颇讲究。
乐器保养
乐师都非常精心地保养自己的乐器,并且他们都忠实地承袭着传统有效的方式方法。如管子,用后沥干水份,用杜梨汁湿润的棉布包裹管筒,哨子晾干后半盒保存;笙用后要抽出笙苗,凉干或用绒布轻轻擦去水份,防止簧片生锈,最后装上笙苗用绒布包裹收存;笛用后塞入湿润的笛楦,外用绸布包裹等。有“干笙、湿管、水啦啦笛”的说法,中谓乐器保养要领的概括。
乐器演练
乐器的制作和保养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演练。“三年管子两年笙,横笛天天起五更”,只是说出徒,要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就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坚持不懈。初学者常到田野、河边、树林里练习,而且大都在夜晚、晨曦,这是单练;合奏方能显出集体演艺水平,合奏的合成需要各种乐器的配合、协调,是要下很大功夫的。
乐器寓意
莲,是国人自古以来一再吟咏的题材,一篇古诗《爱莲说》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把对莲的歌颂推到了极致。道教更是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崇尚莲。从道人的服饰追求也可窥见一斑:“头顶九阳莲花巾,外罩兰黑道袍,内着洁白衬衫,腿缠雪带玉袜,脚蹬莲花云靴”,取意水中莲花冰清玉洁。再如仅道巾(冠)就分为混元巾(未开放的莲花)、莲花巾(形同盛开莲花)、荷叶巾(展开的荷叶)、九阳莲巾(九辨莲花状)等;乐器的形状也追求莲荷;笙,形同含苞待放的莲花,笙斗形同莲蓬;管似藕;塌管似叶茎;铛子为带柄的荷叶,云锣为片片荷叶的莲池等,各种乐器均赋予莲藕寓意。
曲目
中国历代帝王尊奉道教,把道教音乐引为宫廷音乐。据《广宗县志》记载:唐高宗李治在位时,得知道乐名曲多出自广宗道人潘师正之手,于是在洛阳亲自召见潘师正,潘师正为了感谢皇恩,把谱写的太平道乐精作《太常新曲》献给高宗,高宗听后大悦,并亲自把《太常新曲》御批更名为《祈仙》、《望仙》、《翘仙》“三仙曲”。现演奏的太平道乐把“三仙曲”分别称为《朝天子》、《经堂乐》、《玉芙蓉》,多用于朝拜、祝贺、庆典等场合。
荣誉
1958年10月,邢台地区的广宗县太平道乐演奏,在邯郸受到周恩来总理和郭沫若的称赞,并和演奏人员合影留念;美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员、中国音乐研究欧洲基金会主席钟思弟先生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张振涛先生称太平道乐是“中国道乐中一支绚丽的鲜花”;1998年邢台太平道乐演奏团参加了新加坡举行的亚洲道教节表演,新加坡首脑及各届人士观后大加赞扬。太平道乐在东南亚地区倍受青睐,影响颇大。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太平道乐以独特的民俗艺术展示出来。越是地域的,就越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是世界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正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姿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