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圣母院
( 维克多·雨果著长篇小说 )
编辑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该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
- 外文名:
- Notre-Dame de Paris
- 作品名称:
- 巴黎圣母院
- 作品别名:
- 钟楼驼侠、钟楼怪人
- 文学体裁:
- 长篇小说
- 作者:
- 【法】维克多·雨果
- 首版时间:
- 1831年1月14日
- 字 数:
- 340000
目录
内容简介
卡西莫多是一个弃婴,在复活节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即卡西莫多日,在圣母院门口被人发现。由于相貌奇丑无比、面目狰狞,当时有许多人围观,却没有人愿意收养他。正巧克洛德·弗洛罗经过,看见婴儿弃置在弃婴木架上,他立即想起了从小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可怜的弟弟,于是怜悯之心油然而生,遂将婴儿抱走。弗洛罗决心将婴儿抚养长大。他为婴儿取名卡西莫多,将他收为养子,让他留在圣母院内做敲钟人。命运悲惨的卡西莫多,天生独眼、驼背、跛足,十四岁上又被钟声震破了耳膜,成了聋子。原本造化为他向外界敞开的唯一门户也被永远关闭了,这一关闭也截断了他唯一欢乐的光明,他的灵魂从此坠入无边的黑夜,他开始变得乖戾、疯狂。周围人的歧视、嘲讽、讥笑使他对一切事物充满了敌意。只有一个人被他排除在所有的恶意和仇恨之外,那就是克罗德·弗洛罗。自幼便遭社会摈弃的卡西莫多把克罗德看做是自己的恩人,十分地敬重这位副主教,对他的话也是言听计从。但其实,这位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实际上却是蛇蝎心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虚伪、奸诈、好色之徒。
“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其中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更是吸引了来往行人的目光,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令大家赞叹不已。这时,她的表演也引起了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的注意。他和其他人一样,也一下子对美丽的埃斯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一心想得到埃斯梅拉达的克罗德于是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去把埃斯梅拉达抢来。一向十分信赖他的卡西莫多听从了他的差遣,一路跟随吉卜赛姑娘准备将她劫持。
流浪诗人格兰瓜尔在街上看到埃斯梅拉达的表演,也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不知不觉跟着她进了小巷,正巧撞见前来绑架吉卜赛女郎的卡西莫多。格兰瓜尔上前阻止,却被强壮的卡西莫多打昏过去。卡西莫多抱起女孩准备回去交给副主教,宫廷弓箭队队长菲比斯闻声赶来,将埃斯梅拉达救下,并逮捕了卡西莫多。这一举动触发了少女的爱情,美丽的姑娘被这位外貌俊朗的年轻队长所打动,对他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他。但其实埃斯梅拉达是被他的外表所骗了。菲比斯事实上是个无情无义、只知道到处寻欢作乐、十分轻浮和浅薄的家伙。
被打昏的格兰瓜尔这时慢慢醒来,恍恍惚惚地闯入了光怪陆离的乞丐王国——“奇迹王朝”。那里住满了被社会歧视的无赖汉和乞丐们。胆战心惊的格兰瓜尔被三个壮汉抓到了“王上”面前。长期受“正派市民”刻薄对待的乞丐们坚持要以同样的方式来报复,决定吊死擅自闯入的诗人。而他唯一可以脱险的机会就是与那里的某个女人结婚,以此成为乞丐王国的一员,倒霉的格兰瓜尔恳求了好几位女孩都没有成功。正在乞丐们准备行刑之际,埃斯梅拉达出现了,出于同情,为了救这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善良的吉卜赛女孩自愿接受格兰瓜尔作为自己的丈夫,使他免于一死。
与此同时,可怜的卡西莫多则因绑架而遭到惩罚,代人受过,成为牺牲品。在一番闹剧般的审判之后,敲钟人被判处到广场中央受鞭笞之刑。行刑当日,他被绑在耻辱柱上,至于烈日下忍受鞭刑。疼痛难当、口渴难耐的卡西莫多大声喊着要喝水,围观的众人对他不但没有同情,反而都像看马戏表演一般不停地嘲笑他,一副幸灾乐祸的模样,还用石块、罐子砸他。他的养父,罪魁祸首弗洛罗经过之后也只当没看见,掉头就走。心地善良的埃斯梅拉达却在此时出现了,她没像其他人一样责怪、嘲笑绑架自己的卡西莫多,反而不计前嫌,取来水喂他喝。埃斯梅拉达的做法令卡西莫多感动不已。敲钟人外貌丑陋,但内心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深深地爱上了她。
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菲比斯一见钟情,便与他约会。二人约定见面的当天,副主教克罗德悄悄尾随。出于嫉妒、报复心理,克罗德用刀刺伤了菲比斯,受惊过度的埃斯梅拉达当即昏倒,克罗德立即逃跑,并将罪行嫁祸给可怜的女孩。于是,无辜的吉卜赛女孩因杀人罪而被逮捕,她还以为菲比斯已死,也陷入了无比痛苦中。接受审判的时候,埃斯梅拉达起先当然不肯承认罪名,但后来被屈打成招,她受不了“穿铁靴”的酷刑,承认了罪行,因此被法庭判处绞刑。当晚,案件的真凶——阴险的克罗德来到监狱,向可怜的埃斯梅拉达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并以带她离开为条件,想逼埃斯梅拉达就范,但是被女孩断然拒绝。
第二天,埃斯梅拉达被押赴刑场时,看见曾对自己情意绵绵的菲比斯跟一个女子在路边冷眼旁观,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沉重的打击使她几乎昏倒在地。此时,一直默默爱着她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挺身而出,劫了法场,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上救下,抱进了巴黎圣母院内蔽了起来,并对她照顾有加。阴险的克罗德对埃斯梅拉达仍不死心,他找到女孩房间的钥匙,半夜潜入屋子准备奸污埃斯梅拉达。紧急关头,女孩吹响了卡西莫多交给自己的哨子。敲钟人及时赶到,黑暗中将潜入者扔出屋去。月光下,他猛然发现这个企图侮辱埃斯梅拉达的男子竟是他一直敬重的克罗德副主教。恼羞成怒的克罗德气冲冲地离开,嫉妒之情在他心中越发强烈。他下定决心:如果自己得不到女孩就将她毁灭。
法庭得知死刑犯被劫的消息后大为恼火,又受到教会的挑动,于是扬言一定要捉拿少女,派官兵到处搜捕。乞丐们闻讯后,都纷纷前来营救,决定冲进圣母院救出埃斯梅拉达,杀死卡西莫多。一心想要巩固王位的国王路易十一得知暴动的真正目的后,下了一道“把平民杀尽,把女巫绞死”的诏令,坚决镇压暴动,致使圣母院门前横尸遍地,周围变成了一片血海。无赖汉们围攻主教堂的时候,埃斯梅拉达正在睡觉,惊醒后看见面前站着两个黑衣人。一个是她的“丈夫”格兰瓜尔,另一个则一直默不作声,带着他们来到滩边坐船离开。靠岸之后,格兰瓜尔带着女孩的山羊离开,而埃斯梅拉达则被陌生人拉着,一路狂奔,来到了广场中央的绞刑架前。陌生人掀起风帽,女孩这时才认出这正是屡次企图侵犯她的副主教克罗德。这位副主教对埃斯梅拉达进行最后威胁:要她在自己和绞刑架之间作选择。又一次被拒绝后,他把女孩交给一位隐修女看管,自己则去找禁卫军告密。年迈的隐修女无意间发现眼前这位漂亮的姑娘竟是自己寻找了15年的女儿。军队也在这时赶到,领队的正是菲比斯。百感交集的母亲奋力保护自己的女儿,在一阵混乱中,头撞石板而死。而无辜的姑娘最终也没能逃脱被绞死的厄运。
卡西莫多发现埃斯梅拉达不见了,焦急地四处寻找,他想起只有副主教克罗德有通到塔上的楼梯的钥匙;他又记起副主教那天黑夜对少女的偷袭;他记起了成千的细节详情,断定埃斯梅拉达被副主教劫持了。可是长期以来,他对于那牧师是这样的崇敬,他对这人的感恩、崇拜和爱慕,已经深深印到心里。疑惑、失望、痛心,种种感情纠结在了一起。正在此时,他发现了克罗德的身影,于是尾随他来到塔顶,亲眼看见埃斯梅拉达被绞死。伤心欲绝的卡西莫多明白了一切,他无比愤怒,从背后用力将这位虚伪、邪恶的副主教从圣母院的塔顶推了下去。
作品目录
雨果原序
一八三二年勘定本作者附告
第一卷 | 第二卷 | 第三卷 |
|
|
|
第四卷 | 第五卷 | 第六卷 |
|
|
|
第七卷 | 第八卷 | 第九卷 |
|
|
|
第十卷 | 第十一卷 | |
|
|
创作背景
在法国,被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推翻的波旁王朝,在国外封建势力的支持下,于1815年复辟。直到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结束了波旁复辟王朝的封建统治。
在复辟王朝统治下,法国宫廷和教会狼狈为奸,欺压人民。当时的巴黎,宗教势力邪恶黑暗,封建等制度十分残酷,封建主义压抑下的人性扭曲堕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人民,处于令人深切同情的境地。饱受压迫的人民群众奋起反抗,与两股势力展开英勇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雨果感受到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忍,创作出《巴黎圣母院》,借15世纪的巴黎社会反映现实生活。
《巴黎圣母院》标题所指正是故事的发生地——巴黎圣母院。1829年维克多·雨果着手创作《巴黎圣母院》,也是为了让当时的人们了解这座哥特式建筑的价值。
人物介绍
卡西莫多(Quasimodo)
卡西莫多是当时社会穷苦大众的典型代表。卡西莫多从小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口,他是一个有着“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难听而忠厚的声音”的畸形儿,作者通过夸张的外貌塑造凸显出他的性格特点。卡西莫多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第一阶段,他被克洛德收养,每天负责敲钟,为报恩,他对克洛德言听计从,包括去绑架埃斯梅拉达;第二阶段,在遇到埃斯梅拉达之后,他真诚善良、忠实勇敢的本性被复活了,奋不顾身地去救处于危险中的埃斯梅拉达,并且不图任何回报,与克洛德、菲比斯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埃斯梅拉达(Esmeralda)
埃斯梅拉达是雨果笔下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完美的艺术形象。她在小时候被吉普寨人从妓女母亲的呵护下偷走,流浪街头以卖艺为生,虽然饱尝人世的艰辛与苦难,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纯真、乐于助人的心。埃斯梅拉达美丽善良,当乞丐国王要绞死格兰瓜尔时,她承诺要与格兰瓜尔结婚救下了他的命;当卡西莫多接受刑法口渴难耐时,只有她站出来以德报怨为他送水。她又是勇敢执着的,当克洛德威胁她,只要接受他的爱就能够获得自由时,她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当菲比斯不顾她的安危死活时,却依然痴心执着的爱着他。作者在埃斯梅拉达的身上寄托了理想和希望,但是宗教贵族和黑暗势力是不可能允许美好事物的存在的。
克洛德·弗洛罗(Claude Frollo)
克洛德展现了人性的本质。克洛德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宗教教育,是一个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知识渊博的青年,他收养丑陋的卡西莫多、照顾年少的弟弟,能够看出他是有些许善良的。在成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遇到美丽的埃斯梅拉达后,克洛德真实的人性开始表现出来,内心强烈的占有欲迫使他去跟踪、绑架、强抢埃斯梅拉达,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只是人性中的贪婪和欲望而已。他对埃斯梅拉达的占有欲已经超越了教会思想的束缚,不顾任何人的想法采用极端的做法只能造成悲剧的结局。雨果用克洛德的形象代表了一部分贵族阶级的形象,表面上维护正义、保护弱小,实则道岸貌然、自私自利,揭示了贵族阶级的黑暗和罪恶。
菲比斯(Phoebus de Châteaupers)
菲比斯是典型的无情无义、冷酷丑恶之人的形象。他是一个外表英俊潇洒、看似美好的皇家卫队队长,深受女孩子的欢迎和喜爱,但是内在却是一个口蜜腹剑、风流成性的伪君子。一方面,菲比斯并不爱他的表妹,却因为表妹的丰厚嫁妆和贵族地位,而同意和表妹结婚,这是一个将金钱、地位摆在第一位的人;另一方面,他虚伪地爱着埃斯梅拉达,因其美丽的外表才一时兴起去追求。单纯地埃斯梅拉达却死心塌地爱上了这个男子,当克洛德因嫉妒袭击菲比斯时,他侥幸逃脱一劫,埃斯梅拉达却冤死在了绞刑架上。作家雨果正是通过刻画菲比斯的外貌更衬托出了人物心灵的丑恶和肮脏,外表与内心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巴黎圣母院》是善良的无辜者在专制制度下遭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女主人公埃斯梅拉达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少女,她富有同情心,敢于舍己救人。当那个卖文为生的诗人格兰瓜尔深夜误人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的聚集所、即将被杀死的时候,她挺身而出,表示愿意与他结婚,把这个诗人置于她的保护之下,虽然她并不爱他。当卡西莫多在烈日曝晒的广场上遭到鞭挞,口渴得发出痛苦的呼号时,只有她对这个丑怪异常且深夜又劫持过她的敲钟人表示了同情。她热情天真,以为世人像她一样纯洁,至死还对负心的菲比斯保持热烈的爱情;她品格坚贞,面对克洛德的淫威而宁死不屈。她是巴黎流浪人和乞丐的宠儿,但自食其力、清白无瑕。雨果把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放在中世纪阴森黑暗的背景上,描写那个专制主义统治着的、教会势力极为猖獗的社会,如何像一个巨大的罗网威逼她、迫害她,以令人恐怖的手段把她置于死地。以波希米亚少女为迫害对象的宗教狂热,教会人物为满足卑鄙的兽欲而施展的恶毒阴谋,专制国家机器的野蛮与残暴,所有这些都被雨果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描写得像噩梦一样可怕。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了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黑暗,突出了作品的反封建的主题。
这本书是为了叙说“命运”一语而写作的,雨果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罗德,还是卡西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牺牲的惨烈结局。
艺术特色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丰富的想象,怪诞的情节,奇特的结构,就成为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
小说艺术地再现了15世纪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菲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著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模式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8]
作者充分运用自己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浪漫主义的美丑对照手法,把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下对照起来描写,并在环境、事件、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强烈的对照。加西莫多外貌丑陋,身体畸形,五官失灵,但心地善良,行动勇敢,心灵高尚,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卑鄙龌龊的副主教克罗德恰巧形成鲜明的对照。
作品影响
作品争议
这部书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俄国,因为雨果思想活跃,既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又同情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因此保守顽固的沙皇下令在俄国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
出版信息
中文译本
时间 |
译者 | 出版社 |
1980年 | 陈敬容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1982年 | 陈敬容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9年 | 管震湖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94年 | 潘丽珍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1995年 | 施康强 | 译林出版社 |
陈宗宝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
1996年 | 许文心改写(缩写本) | 北京出版社 |
1998年 | 唐祖论 | 漓江出版社 |
1999年 | 胡宗泰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4年 | 倪维中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陈筱卿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
2005年 | 李玉民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06年 | 安少康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08年 | 萧菲 | 哈尔滨出版社 |
林珍妮 | 重庆出版社 | |
孙娟 | 农村读物出版社 | |
2009年 | 杨君 | 万卷出版公司 |
2010年 | 李艳 | 哈尔滨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