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敏刚
- 中文名:
- 王敏刚
- 别名:
- 丝绸商人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族
- 出生地:
- 香港
- 职业:
- 刚毅(集团)有限公司主席
- 毕业院校:
-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
- 主要成就:
- 太平绅士 铜紫荆星章香港中华总商会荣誉会长
目录
个人简介
以及八家上市公司香港小轮(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旭日企业有限公司、新鸿基有限公司、建业实业有限公司、信和酒店(集团)有限公司、远东发展有限公司及新时代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方树福堂基金董事,暨南大学董事,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名誉教授等。大学毕业后至1979年,出任中华造船厂董事总经理,经营造船、探油等重工业和建筑业,从事海陆运输等多元经营。还担任中华重工业有限公司、坚稳工程有限公司、坚华福有限公司、第一太平银行董事、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地方法院裁判顾问。王敏刚先生积极支持国内的改革开放和投资内地建设,长期致力于国内和香港的文化、经济交流工作,为推动国内的经贸发展,促进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将大量资金投向内地,光是家乡东莞一地就投资2亿多元,成为第一个参与内地港口建设的港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他就开始在中国西部投资,成为港商中以巨资开发大西北的第一人。
1979年改革开放后,王氏家族在广东省经营生意,从事「三来一补」加工工业、建筑、兴建客货码头等,业务扩展至上海、天津、北京、兰州、四川等地。
1980年,王氏家族开始在广州、东莞兴建酒店,在深圳兴建货柜码头。
1985年,被邀为香港基本法咨委会委员。
1987年,被委为太平绅士。
1989年,加入新香港联盟,并成为该盟的领导成员。
1990年,当选为中华总商会副会长。
1990年,王敏刚出任香港小轮(集团)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1990年,王敏刚自立门户,成立文化资源开发公司。
1992年,又发起成立香港青年联会有限公司,并出任副主席。
1992年,开始在西部开发文化酒店。
1993年-95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6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2003年,获颁铜紫荆星章。
2006年,被推选为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荣誉会长,同时被推选为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荣誉会长。
曾担任过多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并于2017年12月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物去世
营商理念
以文化资源为卖点,是王敏刚经营旅游业一种独特的方式。为什么选择文化资源做为卖点?因为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不可取代性和可延续性,历史文化给人的震撼力是很强别的,且市场本身年龄的跨度比潮流式消费产品更大,我们的产品定位在酒店旅游文化资源将会有一个庞大的市场,名山大川世界到处都有,唯有历史文化则仅此一家不可取代,
立足于文化资源,做文化产业,其中就包括酒店、旅游景点的开发,及民族工艺品的销售。王敏刚感慨地说:一个人过了40岁之后,会对文化特别向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证,世界旅游里文化旅游占了全部消费的70%,且这个市场末真正来到香港及中国,国外人士专程来旅游不多,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内陆旅游条件末给人档次很高的感觉,难以吸引一些悠闲有兴趣观察文化资源的旅游团。假如我们优化国内旅游设施,再走入国外的高档市场,那么发展潜力就好大。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题材好多,另外除了旅游市场,我们亦希望扶持民族的工艺,将其提高档次,包装得更好一些,亦希望透过文化旅游达致宏扬文化的目标。
做化旅游的成功之外,还在于王敏刚对商机的准确判断。依据市场资料,做合适的分析,对整个国际环境有了解。王敏刚说,要洞察先机,必须要掌握国际上的动态,对历史、对各方面都有了解。21世纪是高科技的比拼,也是文化的比拼。
营商经历
1978年春天,任"中华集团"董事总经理,成了"中华集团"的核心人物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伊始,王敏刚将大量资金转向内地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西部的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发展旅游业
人物事件
开发西部
王敏刚被人称为丝绸商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在中国西部投资2亿多元,成为港商中以巨资开发大西北的第一人。之后10多年,他不遗余力地把丝绸之路的文化介绍到全世界。王敏刚现在正紧锣密鼓地准备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举办一个马拉松比赛。这是他第二次在内地筹备马拉松。2004年,他在敦煌举办马拉松,并且亲自参加,曾受到多方关注。"那次为了参加长跑比赛,我提前一年准备,每天跑步,也因此清瘦不少。"王敏刚对西部有着独特的感情,这份感情使得他在西部默默耕耘10多年。
王敏刚在内地创造了两项第千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将大量资金投向内地,光是家乡东莞一地,就投资2亿多元,成为第一个参与内地港口建设的港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开始在中国西部投资,成为港商中以巨资开发大西北的第一人。
1992年,王敏刚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时,受李鹏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将向中西部倾斜的内容启发,开始潜心研究中国西部的历史。他先后15次沿丝绸之路进行考察。考察中,他深深折服于丝绸之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历史文化遗产缺乏保护和利用而痛心惋惜。他的结论是:西部作为大经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待开发,商机无限。为了获得更科学的信息,他去西班牙世界旅游总部查询。"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布的信息显示,世界旅游业中,以自然历史文物景点观光服务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占了全部消费的70%。虽然中国当时文化旅游开发不够,但我愿意做开荒的工作,只要政府重视,市场一定会做起来,收成也会很好。"接着,又去日本了解市场,获得的信息更令人乐观,"日本每年有二三十万游客想到中国西北,有的甚至年年都去西北。"西部可招徕高消费游客,但是,当地接待能力有限,只可接待5万人,结果那些想来敦煌的只好改道去北京或桂林等地。王敏刚认为西部一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993年,他决定投资1.5亿元人民币在敦煌建酒店。敦煌山庄建造在一片沙漠上,风沙很厉害。1993年夏天,酒店奠基仪式,一切准备好了,可是突然刮起了风,风特别大,把台子都刮倒了。在场很多人都受不了,劝他不要在此地投资,他坚持做下去,说:"这可能是上天对我的考验。"1995年,酒店落成。敦煌山庄位于莫高窟与鸣沙山下,南与五色沙土遥遥相峙,北接茫茫大漠戈壁,三面绿洲环绕,气势恢宏的建筑与幽静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再现了大漠古堡的风貌。山庄总体设计以莫高窟建筑为蓝本,外形糅合唐朝的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充满古老敦煌文化神韵,再配以简雅的明代家具,给人以古朴之感。酒店的另一特色是,建筑与装修尽量就地取材,少用玻璃、金属等材料,采用自己烧制的青砖铺地,用粟米叶编织地毯,用草编织挂毯,既环保又有地方特色。酒店还有巴扎驿站,用于搜集并制作一系列有文化色彩的商品,提供给对文化有兴趣的消费者,所售商品不仅仅是一般的纪念品,还能反映不同地方的传统工艺。王敏刚认为,发展商业经济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内容,体观地域文化底蕴越深厚,在发展竞争中就越能占得先机。当时中国内地不少地区错误地认为发展就是学习一切西方的现代化,一味追逐华丽气派,舍弃本民族的历史精华文化。王敏刚却希望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的璀璨历史文化,通过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项目来推动西部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我要建的不是一般的旅游酒店,而是文化酒店,以当地的居所为模式,与商务、观光和度假型酒店有着很大的区别。无论是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还是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都是有承传的,不可替代的。因此各地在发展商业经济时就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内容,而且体现地域文化底蕴越深厚,在发展竞争中就越能占得先机,越有活力。"王敏刚说。但是并没有如王敏刚想象的那样客似云来,在西部开发旅游碰到的困难要比想象的多得多。"原因之一是,当时甘肃省政府承诺的机场六七年也未兑现,一直只能降落小型飞机,而酒店距离机场有五六小时车程。"王敏刚说。1993年、1994年,因为物价不断上涨,他旗下的酒店两个月就要改一次菜单;亚洲金融风暴之后,西部旅游业大受影响,酒店几乎没有什么客人。2003年,SARS又给旅游以沉重打击。王敏刚以前投资通常一两年就能收支平衡,5-7年就可以收回投资,而敦煌酒店一直等了8年才勉强平衡。王敏刚这个先行者一度成为苦行者。"财政压力很大,也想过撤离,可总不忍放弃。"在兴建文化酒店之后,他又带头发起兴建新疆大巴扎的计划。几年前,西部旅游出现转机。敦煌国际机场建设完成,由香港至乌鲁木齐的包机业务也正式开通。王敏刚的丝绸之路曙光乍现。目前,王敏刚已投资建设了包括敦煌山庄在内的5家文化宾馆。新疆吐鲁番绿洲宾馆融合传统伊斯兰风格和维吾尔民族特色,四周围绕葡萄园;青海宗喀宾馆坐落于黄教圣地塔尔寺对面,糅合了藏式建筑与结构,洋溢着浓郁的藏族文化气息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东莞市内,现代的东莞山庄悉心布置了广东庭院,树立了孙中山、林则徐、袁崇焕、蒋光鼐等东莞历史名人的雕塑,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这几家酒店都沿丝绸之路展开。
除此之外,王敏刚还在北京投资建设北京侣松园宾馆。该宾馆曾是僧格林沁王府的一部分,坐落在胡同保护区内,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北京民间的居住特色,亦是首都唯一一家四合院式宾馆。酒店人住率达到85%以上,单间客房收入创同类酒店之首。谈到如何发展西部旅游业,王敏刚说:"首先,国家要制订有关法规。西部有众多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开发这些文化旅游资源,要逐步与国际接轨。要制订专门的法规加以保证。其次,西部有关旅游设施严重不足,要加快建设步伐。第三,西部开发急需人才。发展西部旅游业更需要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同时,要规范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为,优化旅游环境。第四,要致力于改善交通条件,吸引更多的游客。目前西部空中运输成本偏高,要想办法降下来。"
重振家业
王敏刚的父亲是中华造船厂的创办人王华生。王华生出身于广东东莞一个渔民家庭。14岁那年,他只身离家闯荡香港。最初他在香港英资的太古船坞当焊接学徒,因表现出色,两年后升为监工,开始了以承接船坞烧焊及修理船坞工程的商务生涯。18岁那年,王华生开设中华风电焊厂,此即中华造船厂的前身。工厂由几个工人开始发展,上世纪50年代,中华焊厂焊接业务由一般工程发展到探油设备,承接并完成了美国在东南亚探油设备的焊接工程,1957年又承建了美国的海上钻探平台"东方勘探者"号,一时名声大噪,成为香港探油服务行业的先驱。上世纪60年代,承接并完成了引珠江支流东江到香港的供水管道焊接工程,为解决长期困扰香港人的生活用水问题作出贡献。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王华生与友人合资买下香港油塘的一块地皮,兴建海皇船厂,两年后,他再买下船厂的全部股份,与焊厂合并组成公司,取名为中华造船厂有限公司。到上世纪70年代初,工厂已成为拥有1300万港元资本,二三百员工,以修造船和机电、钢结构工程并重的企业。王敏刚从小就在父亲的焊厂玩耍,耳濡目染,对机器、造船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从中学二年级始,他每年暑假都回父亲的厂打工,从很低的职位开始干起,到中学毕业,他已从操作工、文员、工程人员升到管工职位,能独当一面承包一个建筑工程。
1971年,王敏刚在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获得工程学士学位,并被接纳为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和美国船舶设计学会会员。回港后,他先后担任船厂的助理工程师,造船部见习经理、经理、集团董事等。刚任见习经理时,公司属下的水上餐厅一一珍宝船失火焚毁,30多名员工不幸丧生,财产损失亦十分严重。王敏刚协助父亲处理后事,废寝忘食,眼睛都熬红了。"我开始感到当家的不易。"那时正是香港经济受到石油危机影响,经济衰退,运输业萎缩,造船业更不景气,香港的造船订单越来越少,王敏刚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才智辅助父亲拓展业务,渡过难关,令家族企业进入一个纵横交错多元化发展的境界。1973年,中华集团股票开始在香港股票交易所公开上市,参与管理的王敏刚大胆建议父亲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内部管理,大量吸收专业人员,成立了若干个附属公司,使公司与子公司责权明确,商务活动更趋专业化。至此,中华集团由一个家族色彩浓厚的传统企业发展成为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管理比较先进的现代化综合企业。
1978年春天,作为家族长子的王敏刚从父亲手中接过董事总经理的权力,成了中华集团叱咤风云的核心人物,时年29岁。那些年,他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几乎每天晚上10点以后才回家。每当公司出现危机,他都会想方设法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那段时间的磨练,亦使他快速成长,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中华造船厂的业务迅速拓展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经营范围也由承接简单的海港船到近海石油勘探服务、钢材加工及钢结构建筑工厂工程。在世界许多地方都能找到中华集团的印记,英国最大马力的探油船"拯救者号"、著名的香港远东金融中心、港澳码头信德中心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大厦、新加坡海外联合银行大厦的钢结构工程、香港大埔煤气厂、青山发电厂的机电安装工程等都是中华公司承造的,还参与了香港第二条海底隧道、香港中国银行新楼等一系列工程建设。
热心公益
如今,王敏刚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内地,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香港,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国外。他身兼多个社会要职,担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之前是广东省人大常委,还是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常务副主席、第八届中华全国青联副主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经济顾问、青海省人民政府经济顾问等。
从青年时代起,他就热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曾担任香港留美同学会会长、扶轮社观塘分社社长、香港狮子会名誉会员、香港保良局、东华三院和仁济医院等慈善机构的总理。现在是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
1982年,他与霍英东、李兆基、王宽诚等热心中华教育的工商界人士发起成立了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担任第一任秘书长及常务副会长,筹集资金¨乙多元,为内地办了100多个项目,包括旅游、石油管理、工商管理、建筑设计等百余个培训班,学员1万多人。1987年,香港政府委任他为太平绅士,负起监督政府部门操作的职责。作为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多年来,他对内地与香港青年之间的交流,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广州市青联发起穗港澳青年大联欢,他积极响应,促成香港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参加,并以私人名义邀请广州市青联代表来港访问,介绍他们与自己的兄弟、朋友认识。1986年和1987年,王敏刚分别随香港中华总商会青年会和培华基金会的参观团到内地访问,受到全国青联和中国青年企业管理协会的热情接待,结交了更多的朋友,加深了对内地改革开放的认识。王敏刚对自己的定位是文化商人,专攻文化旅游。他说:"我不是一个文化人或艺术家,我只是一个商人,一个把文化之旅带给更多人的商人。""可能是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殖民地,文化没有归属感,有一种强烈的寻找文化根源的欲望。"他感慨地说。当年他在英国留学,过节的时候,其他外国留学生都会唱自己的国歌,而他不知唱什么,看英国女王亦有一种别扭感。"我们真的盼望回归,回归后,在外国中国人的感觉都不一样。"王敏刚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喜欢四合院。他在北京拥有一座四合院,里面的家俱由他亲自选购,像放在大厅的明清式鸦片烟具,正是他的至爱。"还有好多古董没有时间摆,大部分都放在杂物房。"他对中国传统特色建筑物一直有亲切感,原本打算买一间四合院作私人度假屋,但后来在现有的四合院一街之隔的胡同,租下另一四合院装修成特色宾馆"侣松园",新任特首曾荫权夫妇及陈方安生也曾人住他这间古建宾馆。"慢慢就很少在私人四合院过夜,贪方便住‘侣松园‘的时候多,私人四合院就用来招呼朋友。"热爱中国文化的他,很赞赏古人设计四合院的智慧,"四合院全部是坐北向南,阳光充足,围墙够高,足以挡风沙。"他说。每逢夏天来到北京,最爱早上在庭园边晒太阳喝茶,那是他的享受。
人大建言
港区人大代表王敏刚,在深入了解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近年为关怀抗战老兵所做努力后慎重向民政部递交了关于优抚原抗战老兵的提案。
近日,王敏刚收到了这份提案的回复,他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知了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
在答复原件照片上,红头文件中称,按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规定,民政部门负责的优抚对象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服现役或者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以及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现役军人家属。而居住在大陆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不属于优抚对象范围。
但尽管如此,民政部还是从履行现有职能出发,给予高度关注,并于最近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做好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有关工作,及时将符合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以及社会福利保障条件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相应保障范围。借助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符合条件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孤寡对象优先优惠进入敬老院、福利院。支持、鼓励、引导社会组织,通过接受社会捐助等适当形式,对原国民党抗战老兵进行专项帮扶救助。在举办纪念抗战胜利等重大活动以及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时,建议当地党委,政府邀请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参加,并予以慰问。民政部支持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等机构在关爱抗战老兵活动中所做的工作。
领袖人物
面对世事纷扰,有人施以强力,有人却委以韧性。
当年少气盛的时候,当雄心壮志的时候,当意气风发的时候,人们常常以为能力可以取代时间改变一切,往往要许多年之后,方才领悟"时间证明一切"的意义。
确实,有许多事,只有经历时间的洗礼,才会澄清。这个世界上不可能经历一事一物就焠炼出可以毕生受用的经验和智慧。
无助的等待,叫人无奈;智者的等待,却别有深意。
常常在万事俱备的时候,没有东风,只有等待。
这样的等待,它考验你的意志,应验你的判断,孕育你的成果。懂得等待,选择等待,愿意等待,已是胜利。
有这样一些摄影者,他们选择在大部分人还未起床的拂晓,或是已经回家的黄昏,攀上峰颠,涉水海边,等候日出日落。当他们在等待已久的逐渐幽暗却无比丰富的光线中开启相机快门,便又是等候曝光的一刻,也正是收获大自然最为瑰丽的景象的一刻。
这,正是等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