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腾湖

( 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

编辑
博斯腾湖(英语:Bosten Lake),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又名巴喀刺赤海,蒙语称博斯腾尔,维吾尔语称巴格拉什库勒,古称西海。《汉书·西域传》中的"焉耆国王至员渠城,南至尉犁百里,近海水多鱼"中的"近海"、《水经注》的"敦薨浦",均指此湖。博斯腾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天山南坡焉耆盆地东南、博湖县城东14千米,属于山间陷落湖,主要补给水源是开都河,同时又是孔雀河的源头。如今,博斯腾湖的湖体可分为大湖区和小湖区两部分,大湖的面积近千平方公里,小湖的面积仅有百余平方公里。《隋书》记载此湖有"鱼、盐、蒲、苇之利"。湖区周围生长着广茂的芦苇,是中国重要的芦苇生产基地。此外博斯腾湖盛产各种淡水鱼,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博斯腾湖湖区的自然风光优美,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属天然湖泊水域风光型自然风景区。 博斯腾湖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1228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048米,平均深度9米,最深处17米。2014年5月27日,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下发通知称:经评定,批准博斯腾湖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至此,新疆继吐鲁番葡萄沟、天山天池、喀纳斯、那拉提、可可托海、泽普金湖杨和乌鲁木齐天山大峡谷景区后,有了第8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目录

  • 中文名称

    博斯腾湖

  • 外文名称

    Bosten Lake

  • 别名

    西海,巴格拉什湖,博斯腾淖尔

  • 所属地区

    新疆巴音郭楞州博湖县

  • 地理位置

    博湖县天山南坡焉耆盆地的东南部

  • 面积

    1228平方公里

  • 气候条件

    温带沙漠气候

  • 著名景点

    金沙滩海滨浴场,阿洪口旅游景区,莲花湖旅游度假村

  • 海拔

    约1048米

  • 平均深度

    9米

地理环境

博斯腾湖古称"西海",唐谓"鱼海",清代中期定名为博斯腾湖,位于焉耆盆地东南面博湖县境内,维吾尔语意为"绿洲",一称巴格拉什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博斯腾淖尔,蒙古语意为"站立",因三道湖心山屹立于湖中而得名。博斯腾湖距博湖县城14公里,距焉耆县城24公里,湖面海拔1048米,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略呈三角形,大湖面积约988平方公里。蓄水量99亿立方米。大湖西南部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数十个小湖区,小湖区有较大的湖泊,总面积为240平方公里,湖水西东深,最深16米,最浅0.8米,平均深度约10米左右。总面积1646平方公里的博斯腾湖与雪山、湖光、绿洲、沙漠、奇禽、异兽同生共荣,互相映衬,组成丰富多彩的风景画卷。大湖水域辽阔,烟波浩淼,天水一色,被誉为沙漠瀚海中的一颗明珠。小湖区,苇翠荷香,曲径邃深,被誉为"世外桃源"。

博斯腾湖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新疆巴音郭楞州博湖县天山南坡焉耆盆博斯腾湖博斯腾湖的东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164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048米,平均深度9米,最深处17米。是位于焉耆盆地的一个山间陷落湖。又称巴喀赤湖,北魏《水经注》称为敦薨浦。汇入湖泊的河流主要来自西北的开都河、乌拉斯台河、黄水沟、清水河等等,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为26.8亿立方米,经西南部的孔雀河排出,平均每年出流量为12.5亿立方米,穿铁门关峡谷,进入库尔勒地区,最后汇入罗布泊。在铁门关建有新疆最大的水电站。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库尔勒地区工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加,每年要求加大出湖水量,已引起湖水位下降,湖面缩小,湖水矿化度逐年升高,今已演变成一个微咸水湖泊。原产的塔里木裂腹鱼(俗称尖头鱼)、扁吻鱼(中名"新疆大头鱼",俗称大头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长头鱼等资源已衰减。造纸用的芦苇资源相当丰富,总面积4万公顷。

 分类

按湖泊成博斯腾湖博斯腾湖泊可分为:构造湖、冰川湖、火口湖和堰塞湖等。由地壳内力作用,包括地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壳断陷、坳陷和沉陷等所产生的构造湖盆,经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称为构造湖。博斯腾湖在地质构造上为天山西褶皱带内部的坳陷区,属中生代断陷湖。所以博斯腾湖是构造湖。

按湖水矿化度分: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为淡水湖;矿化度为1~35克/升的为咸水湖;矿化度大于35克/升的为盐湖。湖博斯腾湖矿化度还维持在1.3 g/L左右。

气候与现状 

博斯腾湖四周高山环绕,春季气候多变,干旱少雨,夏季干燥炎热,秋季降温迅速,博斯腾湖博斯腾湖冬季寒冷,蒸发量大,全年多晴日。年平均气温7.9℃。1月份平均气温-12.7℃,极端低温-30.2℃,平均水温0.6℃;7月份平均气温22.8℃,极端高温38℃,平均水温23℃。平均日照率达67%-68%。

博斯腾湖面积约98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风起时波浪滔滔,宛如沧海;风静时波光潋滟,湖水连天。大湖西侧星罗棋布的小湖,湖水相通,萃草浓密,野莲成片,各种水禽栖集其间。

根据旅游卫视制作的环保题材纪录片《为中国找水》第十五集所得的结果,博斯腾湖这个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正在以每天超过一米的速度缩小,这样的情况如果得不到改善,这颗塞外明珠恐怕会变成第二个罗布泊。

按照湖水排泄条件可把湖泊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博斯腾湖为内陆湖。

风景

博斯腾湖湖水域辽阔,烟波浩淼;西南小湖区,河道蜿蜒,芦苇丛生,荷花草怒放,禽鸣鱼跃,一派江南水乡景色,故有"西塞明珠"之美称。博湖风光瑰丽,集大漠与水乡景色于一体,距南疆重镇库尔勒市只有60多千米。博湖的莲花湖、相思湖、回归大自然等旅游景点的旅游设施已初具规模,开辟了游艇、滑水、湖滨浴场 博斯腾湖图册游人篇博斯腾湖

等娱乐项目,还可以品尝到烤鱼和原汁原味的博斯腾鱼宴。 博湖是南疆一个重要的新兴水上游乐旅游区,其北岸的金沙滩被誉为新疆的"夏威夷"。

博斯腾湖远衔天山,横无涯际。随着天气变化,时而惊涛排空,宛若怒海,时而波光粼粼,碧波万顷。夏季,湖中渔船与彩云映衬,群鱼共飞鸟逍波。金秋10月,苇絮轻飚,芦苇金黄,秋水凝重,飞雁惊鸿。冬季来临,冰封千里,湖面银似镜,一派北国风光。博斯腾湖除了迷人的景色之外,还有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没有湖泊,只是一片风景优美、水草丰盛的大草原,草原上的牧民安居乐业。

生物景观

芦苇:总面积40万亩。芦苇生长在孔雀 河畔、小湖湖畔,形成众多的苇荡和芦苇水道。游人可沿河道苇荡欣赏挺拔翠绿的芦苇丛;秋天则可观赏金黄色的苇叶和雪白的芦花。

睡莲:生长在莲花湖、阿洪口一带的睡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生长的睡莲,在水深0.8~1.2米的水域生长。荷叶浮满湖面,夏季开满白色、黄色的莲花。

候鸟:候鸟是博斯腾湖一大景观,它与苇荡睡莲构筑了一道博斯腾湖最具特色的风景线;种类有白鹭、海鸥、白鹳、鸬鹚等十余种,数量可达上万只。

鱼类:博斯腾湖现有鲤、草、鲢、青、鳙、赤鲈(俗称五道黑)、公鱼等20余种及虾、绒蟹、河蚌等,年产量约2500吨。湖里的鱼除生产捕捞供应市场和满足游人品尝之外,还可垂钓,是钓鱼爱好者理想的垂钓场所。

湖区景观

博斯腾湖区的日出、日落、朝霞、晚霞、晨雾、平湖月色极富诗情画意,是摄影爱好者创作的源泉之一。

博斯腾湖大湖南岸附近朝南方向有高度不等的沙山及流动与半固定的沙丘,还有金字塔型沙丘链与高低起伏的沙包。结合湖滨浴场的开发,可开展滑沙运动、沙山探险、沙山滑翔等运动项目。

湖区水系

上游河流

博斯腾湖是焉耆盆地大小河流的汇集地,盆地集水面积约为2.7×10⁴平方千米,进入盆地的地表总径流量为40×10⁸立方米,由于流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从盆地四周进入的水量不同,84.7%的水来自开都河,其余则来自天上南坡的乌拉斯台河、黄水沟、清水河、曲惠沟和乌什塔拉河等小河。
●开都河
开都河是焉耆盆地中最大的河流,集水面积大,水量较足,发源于天山中部的依连哈比尔尕山和艾尔宾山,主源为扎格斯台河和哈尔尕提沟,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然后转折经过大尤尔都斯盆地,汇纳数十条溪沟,穿过峡谷地带,至和静县查干塞尔以下,与乌拉斯台河汇合,全长560千米,流域面积2.2×10⁴立方米,是唯一能常年补给博斯腾湖的河流,其下游分为东西两支,东支汇入博斯腾湖大。
●黄水沟
黄水沟发源于天山,全长175千米,汇水面积500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65×10⁸立方米,是焉耆盆地第二大入湖河流,因建有黄水沟分水闸,其东支进入大湖区,西支导入开都河在下泄至大湖。黄水沟发挥着灌溉、农田排水和调洪、分水的作用。
●清水河
清水河发源于天山,全长60.2千米,汇水面积101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05×10⁸立方米,是焉耆盆地第三大入湖河流。除汛期有部分径流入湖外,主要用于灌溉。

下游河流

孔雀河是罕见的无支流水系,其唯一源头来自博斯腾湖,同
博斯腾湖

     博斯腾湖

时也是博斯腾湖唯一的下游河流,其从湖的西部溢出,穿铁门关峡谷流经库尔勒市。孔雀河全长785千米,河水一年四季不断流,基本为一条人工调控河流,年径流量11×10⁸立方米,常年流量稳定。流经库尔勒、尉犁县,终点为罗布泊,后因农业发展,在流经大西海子水库之后便季节性断流。

水体污染

博斯腾湖水环境变化与水域面积缩小呈同步状态。博斯腾湖1959年湖水位1048.75米,1988年下降为1045.21米,30年水位下降3.54米(博斯腾湖扬水站处),水域面积也由1958年的约1005平方千米减少至不足900平方千米,水质矿化度随之由1958年的0.38克/升上升到1987~1988年的1.87~2.87克/升;1999~2001年,虽是丰水年,湖水矿化度有所降低,但与1958年相比仍然高出2.74倍,超过饮用水标准的最低限值0.42克/升。博斯腾湖水环境污染要是氯离子、硫酸根、矿化度、COD、氨氮等,均超过国家地面水质的五级标准。并且,工业有机污染不断加重,至200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博斯腾湖湖区COD每年都有超标检出,超标率、最大值和超标倍数各为24.5~92%、7.28~11.0克/升、0.21~0.85倍;BOD和氨氮也有超标检出。其中,以博斯腾湖黄水沟水域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汛期COD含量超过40米克/升,因缺氧致使鱼类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地下水也存在一定范围内的有机污染。
湖泊水环境的恶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随着湖滨植被的减少、湖泊水质盐化和湖区生态环境的退化,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博斯腾湖区的水域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使生态系统结构向着更加简化和脆弱的方向发展。最为突出的是鱼的种类减少,尤其珍惜鱼类资源减少,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新疆大头鱼在内的6种鱼类绝迹。

土壤渍化

博斯腾湖所处的焉耆盆地的土壤盐渍化问题十分突出。根据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在耕地中非盐化土地面积占53.64%,轻盐化土地面积占16.8%,中度盐化土地面积占19.04%,强盐化土地面积占10.43%;耕地中,受盐化威胁面积达46.36%;在未垦荒地上,非盐化面积占14.12%,轻盐化面积占2.12%,中度盐化面积占7.2%,强盐化面积占3.55%,盐土面积占73.8%,并且土壤盐渍化问题呈加重态势。土壤盐渍化问题的日益加重,导致盆地内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土壤盐渍化问题已成为影响博斯腾湖湖区乃至焉耆盆地农业生产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

人文历史

历史上,博斯腾湖乃至湖泊全流域主要是古焉耆国的所在地。古焉耆国是丝绸之路中线上的重要中转据点,也是西域传统的五大城邦王国之一。它是一个绿洲农耕文明生活形态的城郭,也是南疆塔里木盆地地区为数不多的发展至今的绿洲城邦之一。古焉耆国在清代以前历史上又称乌耆、乌夷、鸽夷、乌缠、阿耆尼、亿尼、忆尼、乌抵,清代称喀喇沙尔,民国又改为焉耆。博斯腾湖流域由于其地形平坦、汊流较多、水量较丰且集中、流速较平稳,主要河流(开都河)的中下游地区及孔雀河的中上游区域是塔里木盆地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其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2000年)已有人类活动,当时以狩猎、畜牧为主,距今4000至2000年之间居民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只是对于这一时期缺少相关文字资料的记载,对其历史进程不能有跟进一步的了解。根据史书《隋书·西域传》、《旧唐书·西戎传》、《新唐书·西域传》、《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中关于焉耆基本状况的描述可了解到,焉耆在长安以西七千多里,西距龟兹、东距高昌都九百里有余,且都有沙埂相隔;东南距离瓜州二千二百里,南边是尉犁。
焉耆(即阿耆尼国,辖地包括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周边地区)国境东西六百多里,南北四百多里。王城在白山(天山)之南的南哈拉毛坦古城,方圆有六七里,四周群山环绕,道路险要,易于守卫,国内有九座城池。另外,在焉耆西南为天山支系霍拉山,有扼守西境的天险铁门关,道路艰险而易守难攻。焉耆境内河流和泉水丰富,有孕育于天山诸岭中的冰川河流敦薨水,又称淡河(即今开都河),还有敦薨数(即今博斯腾湖),通过引水灌溉田地,焉耆境内田地肥沃。
焉耆的气候温和舒适,风俗质朴直爽。文字主要效仿印度,也有所变化,当地人信奉从天竺传进来的小乘佛教,寺院有十多所,僧徒二千多人。其最高领导人自称国王,由当地族人龙氏如龙突骑支等掌朝,有百姓四千户,职业兵二、三千人,但王国纲常法纪还不完善,政令也不严明。古焉耆还是一个以灌溉农业为主的城邦国家。焉耆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兴盛的经济和文化,是西域的主要城邦国家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站点之一。
公元前138年,张骞受汉王朝委派遣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中国的古籍文献中开始有了对南疆地区的记录,古焉耆作为南疆地区的西域古国之一,众多的古文献均对其有所记载。在东汉永元二年,即公元90年以后,焉耆国兼并俩邻近的乌垒、危须、捷技、尉犁诸国,成为丝绸之路上一个称雄一时的强盛的国度。经历了稳定-动乱-繁荣-战乱等一系列的沧桑变化之后,13世纪末,在历史上存在了15个世纪之久的古老国度最终走向衰亡。就其历史进程而言,西汉时期焉耆已是西域诸“城郭之国”之一,初属匈奴,公元前六十年后,属西汉西域都护府。
东汉初年,中央政局动荡不安,无力西顾,古焉耆国被匈奴和东汉政权轮流管辖,依附于莎车国或匈奴,公元95年,班超击破了匈奴的统治,随后保持了长期稳定。魏晋南北朝时期,焉耆再次战乱不断,先后被柔然、高车所控制。后来,焉耆龙姓王族重新执政,焉耆国振兴。
隋唐时期,古焉耆国逐渐安定下来,唐初期已成为安西都护府四镇之一,并建置了焉耆都督府,成为大唐帝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唐后期安史之乱(公元755~762)后,焉耆国被吐蕃所占领,后又归属漠北回鹘汗国。9世纪60年代,焉耆归东部的高昌王统治。直到13世纪末,焉耆国不复存在,随后纳入到察合台后王统治下。
明朝时期,因国力较弱,势力没有扩张到西域地区,焉耆地区被西域各政权所争夺和管辖。1680年,准噶尔部进人天山以南诸地灭亡叶尔羌汗国,焉耆成为其管辖之地。清朝统一新疆后,在焉耆设立办事大臣,改地名为喀喇沙尔。
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恢复了焉耆原名(当地维吾尔人仍称喀喇沙尔),后升格为府,管辖轮台、新平、若羌三县。民国后,新疆四道增为八道,焉耆为八道之一,管理焉耆、轮台、尉犁、若羌、且末、鄯善县六县和吐鲁番厅。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焉耆盆地遂建立起诸多人民政府。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中外探险人员和学者对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边缘地区进行了多次探险和考察,其中斯坦因、斯文赫定等撰写的大量探险考古报告和著作以及黄文弼撰写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等为认识博斯腾湖流域的过去提供了有用的历史地理资料。焉耆曾是丝绸北道上的大国,公元658年,即唐显庆三年,唐王朝在焉耆设都督府。开元七年,唐朝以焉耆取代碎叶成为安西四镇之一,可见焉耆在西域军事地位的重要。

环境治理 

2001年,中国国家计委批准实施博斯腾湖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总投资6420万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通过采取水利工程、生物工程,以及减少灌区河流引水量,达到改善环境、恢复生态、降低湖水矿化度;在湖滨区种植芦苇及其耐盐排盐植物,提高湖水自净能力,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2009年,新疆投入7500万元,实施“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工程”,用于修复博斯腾湖的生态环境。
2011年,巴州出台《博斯腾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总体实施方案》,同年博斯腾湖被列为国家首批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随后的3年里,当地政府争取到湖泊生态治理项目专项资金3.8亿元,先后实施了污染源治理、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环保监测等13个项目;博湖县还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了污水处理厂的更新改造。
2011-2013年期间,新疆通过对博斯腾湖区附近工业企业实施循环经济试点等措施,投入6亿元改善博斯腾湖生态环境。实施的重点范围是:博斯腾湖周边的焉耆、和静、和硕、博湖4县,实施项目分为七大类34个项目。按照生态试点实施方案,中国“十二五”规划期间,新疆对焉耆盆地的工业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利用博斯腾湖丰富的湿地资源发展芦苇生产等。
博斯腾湖博斯腾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