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不再恐同日

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简称IDAHO或idahomophobia),日期为5月17日(源于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 “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希望唤醒世人关注对同性恋的恐惧,因性倾向及性别认同,而产生一切加在肉体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对待。
中文名:
国际不再恐同日
外文名: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简称:
IDAHO或idahomophobia
日期:
05月17日

目录

基本介绍

  同性恋恐惧,简称“恐同”(英文homophobia),是指对同性恋者以及同性恋行为的恐惧和憎恨。和种族主义一样,恐同是一种歧视,表现为对被认为是同性恋者的人或与之相关的事物持有曲解、侮蔑、排斥、仇恨和敌视,尤其是针对那些外貌和举止不符合男女传统性别角色的人。

由于全球还有多个国家,同性恋者会受到不公平待遇,“国际不再恐同日”令其他人可以知道同性恋者可以健康,快乐生活,从而令人不再恐惧同性恋者。

国际不再恐同日IDAHO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由Louis-George Tin先生于倡议,并得到国际同性恋组织ILGA (International Lesbian and Gay Association) 支持,唤醒世人关注对同性恋的恐惧。

国际不再恐同日源于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 “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IDAHO亦关注对于跨性别、双性恋及不同性小众人士受到的不公平对待。

国际不再恐同日国际不再恐同日

发展历史

2003年,加拿大举行首次“全国不再恐同日”(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活动。

2005年,加拿大大学教授和社会活动家路易斯—乔治·汀(Louis-Georges Tin)先生发起倡议设立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缩写为IDAHO),并创立了国际不再恐同日委员会(the IDAHO Committee),一个致力于发展这一主题日活动的国际协会。

2005年,“第一届国际反恐惧同性恋日”香港区游行于5月16日成功举行,共有350名支持同志平权的朋友参与。 

2006年,“国际性少数人权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GBT Community Human Rights)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会议发布《蒙特利尔宣言》,号召世界各国将每年5月17日作为“国际不再恐同日”(IDAHO),以唤醒人们关注因为恐惧同性恋、歧视性倾向而产生的一切生理和精神暴力以及不公平对待。在每年5月17日开展为性少数社群争取合法权益的公众教育和社会倡导活动。

2006年,经网上659人次投票更改中文译名为“国际不再恐同日”,以更清晰表达希望社会不再出现对性小众的恐惧之愿景。

这是由湖南本地同性恋权益组织同爱网络主办的“2013年夏季大陆(长沙)同志反歧视活动”,参与活动的人员来自北京、香港、广东、重庆、湖北、浙江等地,有100多名同性恋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中,男同性恋情侣张某和林某进行了拥吻。张某表示,消除大家对同性恋的歧视和有色的眼光。湖南的一对本土女同性恋情侣“阿喵”和“阿狗”也进行了拥吻,吸引了不少围观者的眼球。

活动发起人向小寒表示,主要是希望向社会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LGBT群体(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以及跨性别者)生活现状,也希望能够鼓励国内更多LGBT人士提高自我认同感。

2011年5月14日,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了一个简短而有趣的街头游行,庆祝“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集会人群有的敲鼓,有的挥舞着手中的彩虹旗帜,还有参与者还高举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肖像。

在古巴国立性教育中心担任主任的卡斯特罗侄女玛丽拉也一直致力于同性恋者等少数群体的反歧视工作。她表示,该游行旨在让我们更加包容。

现古巴在同性恋者平等权利等问题上已有很大进步,政府多次配合“国际不再恐同日”举行大型集会活动,甚至开始为古巴人做变性手术支付医疗费。而在以前,古巴的同性恋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很多人曾因此失业、遭到监禁或被迫逃离祖国。 

2012年5月17日,在“国际不再恐同日”到来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与中国的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朋友一起庆祝社会的多元化,共同反对歧视和暴力。

每年中国庆祝“国际不再恐同日”的活动都在增加,这显示了男、女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和跨性别者(LGBT)不断增长的自信,以及中国社会日益开放和宽容的心态。然而,LGBT人士依然在经历着由于其性倾向和性别身份所导致的歧视和暴力。

2012年“国际不再恐同日”的主题是“通过教育来抗击教育体系内的恐同现象”。每天世界上都有不计其数的学生因为其不同的性倾向和性别身份,或者由于别人对其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判断,而不能享受其最基本的受教育权。调查显示,中国有77%的LGBT学生曾经遭受过基于其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欺凌,包括言语和身体的攻击,冷暴力,以及性搔扰,侵犯隐私和敲诈勒索等。

2013年国际不再恐同日,由来自北京、香港、广东、重庆、湖北、浙江等地的100余名同性恋组成的队伍在长沙河西大学城沿江风光带游行,争取权益反歧视。 

2015年4月27日日本东京大约3000人在涩谷街头参加彩虹骄傲大游行。彩虹旗是代表“同性恋骄傲”的旗帜。第一面同性恋自豪日旗帜是1978年由旧金山的艺术家吉尔伯特·贝克手工染色做成的。“彩虹旗”已成为美国乃至当今世界诸国LGBT运动(LGBT,指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恋者Bisexual及跨性别者Transgender,是四类人群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的标记。 

设立宗旨

希望唤醒世人关注对同性恋的恐惧、因性倾向及性别认同而产生一切加在肉体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对待。

设立目的

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的设立,正是为了创造一个没有同性恋恐惧、也没有跨性别恐惧的世界,为了团结积极分子和热心民众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奋斗,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社会性别身份、实现性的自主。这一天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一个多世纪以来医学界恐同的终结。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正在向国际认可迈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