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自1972年。其早期发展先后经历了文艺系、艺术系两个时期。1987年独立建制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系,2002年由原上海师范大学音乐系、行知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合并成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院目前已建成具有完整的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综合功能的现代高等音乐教育体系。学院现有教职工130人,其中正教授9人,副教授40人。目前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艺术硕士(MFA)授予权,同时设有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舞蹈学、录音艺术四个本科专业及音乐表演(中俄)教育部项目。学院的教育与艺术实践机构主要由钢琴系、声乐系、器乐系、音乐理论系、舞蹈系、音乐科技系、教师教育部、艺术实践部、公共艺术教研部等6系3部和艺术团组成。艺术团包括:青年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行知合唱团、舞蹈团、管乐团、手风琴乐团、长笛乐团、筝乐团和韶琴乐团等九支团队。学院师资队伍日益完善,其中不乏从专业团队引进的知名演员、高学历的"海归"人才、有一定知名度的音乐教育家和屡屡得奖的表演艺术家、以及在上海音乐界及音乐教育界有一定影响的专家教授。同时,学院还聘请了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及艺术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全职驻院任教。
企业全称: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企业简称: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企业地址:
中国上海
现任院长:
施忠
本科专业:
音乐学、音乐表演等
硕士点:
课程与教学论、音乐与舞蹈学、音乐
下设系:
音乐教育系、音乐表演系等

目录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现任领导

院长:魏 松

执行院长:施 忠

党总支书记:高 亭

副院长:张 玮

副院长:明 虹

党总支副书记:周 芸

专业设置

学院设有音乐教育系、音乐表演系、舞蹈系和社会音乐系(筹),并设有研究所、 培训部、演出部。

学院设有音乐理论教研室、声乐教研室、钢琴教研室、器乐教研室以及舞蹈教研室。学院拥有音乐学(音乐教育)硕士培养点,面向全国招收和声、声乐、钢琴、音乐欣赏以及舞蹈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又举办了两届研究生课程班。

本科生教育

"音乐学"专业

该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和社会所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是该院传统优势本科专业,近40年来,已为上海、华东地区及全国大部分省市培养了2500余名合格的音乐师资。开设的主要课程:乐理、视唱练耳、艺术概论、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分析、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钢琴即兴伴奏、合唱指挥、声乐、钢琴、器乐、电脑音乐、音乐教学论等。在近年上海及周边地区高校相同专业的竞争中,该专业从改革中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需求出发,坚持"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学、演、教、研"并行的综合能力。2008年,本科音乐学专业成为上海市教育高地项目,继续站在上海音乐师资培养专业的前列。

"音乐表演"专业

该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艺术团体音乐应用性表演人才、媒体音乐设计编辑人才以及社会所需的音乐工作者。专业门类包括声乐、钢琴、弦乐、管乐、民乐、打击乐以及电子琴、手风琴等。已毕业的三届70余名学生除读研与出国深造以外,均已被专业音乐团体或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录用。为体现培养应用性表演人才特色,所开课程将专业技能主课与指挥、乐队排练、重唱合唱、室内乐、钢琴即兴伴奏、配器、电脑音乐制作等选修课相衔接,并包括乐理、视唱练耳、艺术概论、和声、曲式与分析、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等理论必修课程,在国内高等师范院校同类专业中已具有较强的实力。

"录音艺术"专业

该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能熟练掌握现代录音与音乐制作软硬件器材,具有音乐设计、音乐录音、影视动漫配乐、现场扩声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适应教学机构、文艺团体、广播、电视、电影、唱片制作、音像加工制作、电子游戏和音乐网站等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和声、配器、复调、曲式、歌曲作法、MIDI技术与应用、声音合成与采样、实用音乐作曲与编配、影视音乐音效设计、录音技术、数字音频、音乐制作与绘谱技巧、现场扩声技术、音乐声学、数码钢琴、基本乐科、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钢琴伴奏、乐队训练等。

"舞蹈学"专业

该专业是上海高校第一个舞蹈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社会所需的通舞艺、懂舞论、能教会编的舞蹈专门人才。通过引进人才,已形成芭蕾、中国舞、现代舞、流行舞、舞蹈编导和舞蹈史论等门类齐全、梯队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开设的主要课程:芭蕾基训、现代舞基训、中国代表性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西方流行舞、编舞技理、中外舞蹈史、舞蹈鉴赏、艺术概论、乐理、中外音乐欣赏等。由学生组成的"上海师范大学舞蹈团"曾出访欧亚四国,创作表演的十五个作品在上海及全国重要舞蹈赛事中获多项奖项,毕业生足迹涉及专业舞蹈团体以及体育、杂技、媒体、广告和艺术管理等领域,就业率达95%以上。

研究生教育

硕士点概况

"音乐学"硕士点始建于1995年,经过15年的发展,形成了专业门类多样、梯队组成合理、指导经验丰富的硕导阵容;招生专业从开始仅设声乐、钢琴、和声、舞蹈4个研究方向,扩展至领域广泛的十四个研究方向;2004年,增设"教育硕士"培养中"音乐教育方向"的培养任务;2009年增设"艺术硕士"培养点。在校研究生数从最初的4名,发展到100余名;硕士导师从初创时期的5名增加至目前的24名。

研究方向:

声乐演唱与教学、钢琴演奏与教学、笛龠演奏与教学、手风琴演奏与教学、小提琴演奏与教学、小号演奏与教学、合唱指挥、音乐鉴赏与评论、音乐美学、舞蹈教育、音乐学科教学论、中国音乐史论、音乐人类学、视唱练耳及其教学研究等。其中约50%为表演实践类方向,部分方向处于学科前沿。艺术硕士培养方向二个:声乐表演艺术、键盘表演艺术(含钢琴、手风琴、双排键电子琴、管风琴、电子合成器等)。

导师队伍

现任硕士导师中,有正教授12名(含2位特聘专家)、副教授24名。其中包括享誉国际的美籍华人钢琴家吴夷教授,上海市哲学社科类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刘正国教授,声乐教授杨清、周进华,钢琴教授葛世杰、谢哲邦,音乐理论教授冯季清、张荫尧、刘鸿模,舞蹈学教授郑慧慧,合唱指挥副教授钱大维,手风琴教授、国际评委李聪,声乐副教授邬眉、施国新、郭娉婷、诸伊诺、张春良,钢琴副教授施忠、杨巧云、宗励,二胡副教授郭燮敏,小号副教授严成努,小提琴副教授刘洪、钱凉,音乐理论副教授王岚、曾丽明、王求真、张燕丽,特聘手风琴教授张国平等。"艺术硕士"硕导俞鹰、朱秋玲、申林、陆蓉、王从余、张希等。兼职导师包括著名小提琴家丁芷诺教授、音乐人类学家与音乐翻译家汤亚汀教授等。

培养机制

为了保证和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学术规格,"音乐学"硕士点借鉴国外院校先进经验,结合学院实际,以立足研究、强化实践和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三大原则,定期调整完善各专业研究方向的培养方案,加大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与艺术实践学分的比重。

硕士点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来院开课、讲学或指导艺术实践;所设"双周导师讲坛"与每月一次的"研究生沙龙",已成为院内导师传道授业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平台;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与表演奖项,均成了研究生评优条例中的重要分值。硕士点以有效的机制,激励表演类导师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强化全体导师的带教责任,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论文质量。2007年,该院学生荣获"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历届毕业生中,已有11名先后成为博士研究生。

就业状况

"音乐学"硕士点培养的历届毕业生中,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他们活跃于高校音乐教学岗位、专业音乐团体、相关研究所、音乐出版社、唱片或演出公司、文化宫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其中不乏大胆开办艺校和音乐制作室的自主创业者。5%的毕业生成为在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兼职任教的自由职业者。

师资就业

学院的师资结构、课程设置、教育质量、学生素质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多年来为上海市和周边省市培养了大量合格的艺术教育的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签约率达百分之九十(不包括直升研究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普遍比较满意。

招生服务

学院除面向上海和华东地区招收全日制学生以外,还设有夜大学,招收成人本科学员。学院还承担了上海市音乐教师"三结合"专科和本科学历的师资培训任务。

教学定位

学院在着力抓好教学的同时,把科研与艺术实践放在重要地位,承担了国家和省部各级艺术科研项目10余项,不定期地出版艺术论文集。每年,学院教师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著、教材和论文发表。近年来,学院已成为本市艺术教育、艺术科研、艺术创作和表演的重要基地。

学生乐团

学院现有以学生为主体的上师范大学万方青年交响乐团、上海师范大学舞蹈团和行知少女合唱团。这三个学生艺术团体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和良好的声誉。

万方青年交响乐团已经成功地在上海、北京、广州和香港等地举办了90余场音乐会,并同中央、上海多家电视台、电台进行过合作。

舞蹈团在今年全国大学生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获得多个奖项。2000年9月,舞蹈团应邀赴法国参加了"第九届里昂双年舞蹈节",获得极大成功。

行知少女合唱团曾参加过许多重要的演出活动,获得过多项国家和省市级的奖项。2001年10月,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APEC领导人会议的文艺演出。

获奖情况

近年来,本专业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多次获得各种奖项。

1998年,在全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中,本专业学生共获得十一个奖项。其中,包括团体第一名、全能一等奖两名、全能二等奖一名、钢琴一等奖一名。2000年,在中日上海--大阪青少年友好钢琴比赛中,本专业学生获得政府特别奖。2000年,在上海"雅菲德杯"钢琴比赛中,本专业学生获得青年组一等奖。